最新動態 News
數字營銷領域最新動態與職場進階方法論課前導語
為了提升演員、編導、剪輯、攝像等視頻崗相關人員的工作技能,云銳商學院邀請具有多年行業經驗的楊望、吳輝、王耀立三位同事,為大家帶來以《玩“視”不恭-視頻達人C位出道計劃》為主題的一系列賦能培訓。
《玩“視”不恭-視頻達人C位出道計劃》系列培訓第三期,特邀云銳集團藝術總監楊望,為大家帶來主題為「花花“視”界」的課程培訓。
講師介紹
主講師:楊望
職務:云銳集團藝術總監
Part1 開場
楊望:
非常感謝大家在特殊時期還能來聆聽這場培訓。課程開始之前,我想先問大家一個概念:什么叫做視聽語言?
人類有90%的信息是通過視覺收集的,剩下10%靠的是聽覺。而視聽語言就是利用視聽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眾傳播某種信息的一種感性語言,包括影像、聲音、剪輯等方面內容。視聽語言是一門從125年前電影誕生起,不斷發展進化,逐漸形成的語言體系,已經漸漸深入到我們的審美體系中。
今天,我們主要講視聽語言中非?;A的板塊——景別。本節課程將圍繞以下3個板塊逐一展開:
1、什么是景別?
2、不同景別的運用:大遠、遠、全、中、近、特、大特;
3、不同焦段的鏡頭的景別效果以及鏡頭情緒。
Part2 什么是景別?
景別,是指被攝主體和畫面形象在鏡頭外部框架結構約束下所呈現出的大小和范圍的畫面內容,包括:大遠、遠、全、中、近、特、大特。
在豎幅的限定下,信息量會少很多,主觀上人的視覺注意力會集中人物身上。相對而言,在豎屏視頻的拍攝中,景別要比橫屏遞進一個層級。
大家不要小看景別,拍攝過程中,如果景別掌握不好,拍起來是非常盲目的。就像我們的編導,經常習慣寫分鏡腳本,把景別全都框得死死的。攝影師如果不考慮拍攝主題,只是機械地按照景別拍攝,后期可能回出現很多問題。因此,學會正確運用景別,是攝影師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我曾經去跟拍,腳本中第一個鏡頭的描述是:男青年坐在食堂,很夸張地吃一碗面。
當時拍攝的時候,攝影師選用中焦段鏡頭拍攝的,鏡頭看起來沒有什么問題,確實體現了一位男青年在吃面,而且用了淺景深突出了人物,讓大家把視覺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物身上,不會被背景中的椅子等元素干擾。這個鏡頭其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它還可以更好嗎?
我讓攝影師換了一個焦段和景別,用一個大廣角拍了一個比近景還要近,接近特寫的近景,就呈現出了第二種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這就是景別和焦段在在視覺張力上帶來的區別。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表演的壓力完全壓在演員身上。說演員演的不好,不夠夸張。如果我們就給了演員一個中規中矩的鏡頭,演員得演的多夸張才能讓畫面顯得夸張呢?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通過鏡頭的視覺張力輔助表演,這就是合理運用景別的意義所在。
尤其是對于需要高效產出視頻的信息流廣告團隊而言,通過對景別的的學習,我們能更加清楚的知道什么畫面用什么鏡頭,從而減少鏡頭的浪費,提高工作效率。
Part3 不同景別的運用
影響景別的因素有2個,一個是攝影機和被攝體之間的實際的距離,也就是你走的近就能拍的近,走的遠就能拍的遠。除此之外,與變焦鏡頭也有關系。短焦拍出來的感覺遠,長焦的感覺近。我們先來說說人機物理景別的定義和應用。
1、大遠景
大遠景主要以景物為主,人物在畫面中非常小,這類鏡頭體現的功能是渲染情緒,呈現氛圍奠定基調。
大家看第一個大遠景,是《拯救大兵瑞恩》的畫面,人物在畫面中特別小,所以形成了一種前途未卜,在黑暗中默默行走的感覺。
我們再看第二個鏡頭,溫暖的畫面中有彩虹還有一對情侶,給人愛情美好的感覺。第三張是一個是宣傳片的開頭,旭日東升,給人充滿希望的感覺。最后一張呢是戰機轟炸戰爭場面,給人危機感和壓迫感非常強烈。我們可以看到,在大遠景畫面中,人物都不是重點,環境烘托出來的氛圍才是重點。
2、遠景
遠景畫面中,人物高度大概占到畫面的一半以下。主要為了人與景的平衡,具備承上啟下的敘事功能。透過遠景,我們可以清晰識別人物的身份。就像下面的2張圖,第一張是牧羊人、第二張是《英雄》的畫面。我們看到的早期城市宣傳片,用的也都是大遠景。
正因為大遠景和遠景不具備敘事功能或敘事功能比較弱,我們拍攝劇情類信息流廣告的時候,更應該嚴格控制這類鏡頭的數量,最多能用進去一兩個。
總結一下:大遠景和遠景都是環境鏡頭,但大遠景和遠景不具備敘事功能或敘事功能比較弱,應嚴格控制這類鏡頭的數量。
3、大全景
景別定義中,基本以人來參照,大全景也基本上是人物的高度已經占到了整個畫面比例的一半,當人物達到一半的時候,畫面就具備了敘事功能,我們通過大全景可以呈現人物與環境的關系,勾畫事件發生的大背景,交代比較全面的時空關系。
《用心棒》大決戰前期,導演就通過大全景呈現空間與人物的關系?!队眯陌簟樊嬅娴沫h境不止小鎮,人物的群像也會形成一種環境,因為小鎮是由黑幫勢力籠罩的,這樣就比較完整地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
《英雄》中,李連杰進入秦王宮、進入秦王宮之后和秦王之間的對峙,也是通過2個大全景,交代了人物之間的遞進關系。
我們拍攝在線教育類視頻,展現多少人來上課的時候,通常會用大全景來展現。這時候還會有個攝影機拍攝外面的場景,展現時間段。5W要素中包括事件、地點、人物、事件等,通過全景機位,都能交代清楚。
4、全景
全景鏡頭中畫幅和人物的比例基本是1:1。以人物為主,環境為輔。
比如下面這個鏡頭,視覺重心在人物身上,背景是一個干凈的瀑布,它承載的就是全景的功能。全景就是以人物為主,環境為輔。另外一個鏡頭,李連杰走向秦王宮的時候,畫面也是以兩排的人物為主,環境為輔,在人們的視角中,我們看到的就是人物在前進,因而看到的也是人物的全身。
全景接近了人的視角,但無選擇性 ,人物的形體狀態,人物間的形體關系比較突出,但神情表現力弱,沒有細節,場面表現力也弱——需要與其他景別配合。
因此,我們在拍全景的時候,不要讓演員做很多復雜的表情,而要更多的強調演員的形體動作,通過形體傳達你要表達的內容,再配合其他景別才能讓信息傳遞得更加豐富具體。
比如下面一組鏡頭,就是通過全景+大遠景搭配,才能將秦王宮莊嚴的氣勢以及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感覺呈現出來。
第2、3組鏡頭中,全景+特寫搭配,我們除了可以看到人物肢體動作,還能對人物的情緒擁有更加強烈的感知。2組照片中的全景,雖然都是打斗,但是通過特寫景別搭配,觀眾對人物情緒的抓取就完全不同。很明顯,上面這個特寫表情憤怒,我們能感受到更強的侵略感。下面的特寫,雖然是承接打斗畫面,人物表情給人的感覺是充滿愛意的。
5、中景
中景通常是在膝蓋以上或腰部以上。它更接近人眼視角的主觀感受,攝影機會幫觀眾把沒必要的干擾元素篩選掉,可以替人眼做出選擇。如果我們要營造敘事感較強的畫面,一定要多用中景。中景是敘事感最強,也最客觀的景別。我們通過中景,可以看到人物關系、神情,甚至能看到人物在鏡頭內部的敘事邏輯。
大家看一下《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經典畫面,里昂發現瑪婷達受傷了,在樓梯上哭泣,于是遞給她一張紙巾。通過一個鏡頭,就交代了兩個人物之間的關系。這里面的機位,也是我們拍攝中經常用到的機位,可以清晰地傳達人物與空間的關系,省去了很多冗雜的內容。
總結一下:大全景、全景、中景都是相對客觀的鏡頭,以敘事功能為主,表現人物、時空之間的關系。
6、近景
近景是卡在人物胸部以上的鏡頭,可以清晰展現人物的神態、情緒、外貌特征、性格特征等,屬于細節鏡頭范疇,主要體現人物外貌、內心、性格、敘事主題方向,兼具表現人物的表情和上半身動作,所以在表達人物的綜合功能上最強。使用近景鏡頭,說明創作者的主觀表達意圖開始凸顯。
比如《巴頓將軍》中,攝影師就用到了近景鏡頭,把人物高傲,仇恨納粹的情緒展現得淋漓盡致。(《巴頓將軍》中的景別應用是教科書級別的,建議大家都能觀看學習一下。)
7、特寫、大特寫
近景更多的是體現人物的神態和情緒,但肩部以上的特寫以及大特寫,已經開始逐漸引導人物內心。就像這個張曼玉的鏡頭,當我們把鏡頭放大到特寫的時候,人們就已經開始關注人物的內心了。在豎屏視頻中,基本上胸部以上就可以稱之為特寫鏡頭。
通常在特寫鏡頭中,導演會通過細節來告訴觀眾自己的態度和想法,所以在特寫鏡頭的累加中,我們是可以逐步感受敘事的信息量的。就像我們平常拍攝教育類短視頻,想要體現課程優勢,需要通過老師在視頻中講話的特寫,或者寫板書的特寫累加,才能展現出來。
好萊塢標準商業片里,導演通常會對近景或特寫鏡頭做一個量化規定,比如一部片子里近景特寫的鏡頭需要達到一半以上。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近景和特寫信息量的累加,完成主觀表達的意圖。以下2條片子里,我們就能很明顯的看出近景鏡頭使用量的多少,與情緒表達之間的不同。
第一條片子,是平??吹降纳钪械慕痪蜗?,主要展現平凡中的偉大,更多凸顯人文情懷。
?? 視頻宣傳片-《一路守候》
第二條則是鐵騎形象,主要展現鐵騎威武,以及高科技感。這2條片子觀感不同,其實主要是因為它承載的功能不一樣。
?? 視頻宣傳片-《心的方向》
第一條片子主要體現人文情懷,重點拍攝人物的表情和神態等近景和特寫,人物平凡而偉大的感覺才能呈現出來。第二條片子為了展現恢弘氣勢和高科技感,我們用到了很多大全景、全景、遠景,航拍等鏡頭烘托環境氛圍,近景和特寫雖然有,但是比較少,因為鐵騎威武的形象,通過大環境才能烘托得更好。
在開篇我就說到景別雖然很基礎,但它非常有用,在咱們拍攝的過程中,選擇怎樣的景別,會直接影響你的表達敘述以及影片基調。因此,我們在拍攝片子的時候拿到腳本,首先要和編導溝通內容想要傳達的主題,根據主題決定每一種景別的鏡頭使用量。
簡單歸納一下:
大遠景和遠景,屬于環境鏡頭,主要烘托場景的場面、氛圍、基調,不具備敘事功能或敘事功能比較弱,應嚴格控制這類鏡頭的數量。
大全景、全景、中景,屬于關系鏡頭(敘事主體),相對客觀,主要表現人物、時空關系。
近景、特寫、大特寫,屬于細節鏡頭,表達創作者的主觀意圖、態度,刻畫人物神情、內心,呈現人物或敘事的重要細節,可以通過鏡頭累加展現豐富信息量,能夠表達敘事的主題方向。
Part4 不同焦段鏡頭的景別
不同景別的形成有2個關鍵影響要素,一個是攝影機與被拍攝者的距離,另外一個就是不同焦段的鏡頭會呈現出不同的景別效果以及鏡頭情緒。
1、廣角鏡頭
通常來講,鏡頭會分為廣角鏡頭、中焦段鏡頭、長焦鏡頭。35mm以下的被稱作廣角鏡頭,像UP16mm 24mm、MP18mm 25mm這樣的定焦鏡頭也會劃在廣角的范疇。
廣角鏡頭的畸變會帶來很強的視覺張力,可以夸大縱深空間、縱深運動能帶來更強的速度感、能夠拉遠人物的心理距離、能呈現畫面的宏大、場面、氣勢、氛圍感。
剛剛宣傳片中,就有用廣角鏡頭拍攝的鐵騎騎車的鏡頭,可以在空間的縱深運動上形成更加夸張的速度感。
廣角鏡頭,在體現人物和背景的關系上,能容納更多的背景信息量,從而達到特定的視覺張力。比如這個鏡頭,里昂在一個人在超市里面,用廣角鏡頭拍攝,通過比較多的背景元素和人物形成更加強烈的對比,就能形成更加夸張的空間縱深感。在電影中,瑪婷達出現之前,里昂一只都是一個人生活,利用廣角鏡頭拍攝,就可以很好的放大他的孤單感。
2、中焦段鏡頭
中焦段鏡頭(40mm~70mm) (UP32mm 50mm)(MP35mm 50mm),更加接近人眼的透視關系,鏡頭畸變比較小,可以形成比較客觀的視覺效果,敘事性比較強,所以會更多的應用于中景景別的拍攝,呈現主觀視角(不帶情緒)、人物關系、環境關系等等。
比如《無間道》里面這場戲,劉建明是要去抓韓琛,給家里打電話的時候,用的就是中景鏡頭。還有一場戲是他們要審查犯人,同事送來奶茶,體現作案組的工作狀態的一系列鏡頭,用的都是中景、中焦段鏡頭,呈現出來的畫面,敘事感和客觀性更強。
這個車里的視角,雖然是近景鏡頭,但是更接近人眼在車里的鏡頭。這里如果用長焦鏡頭,人物關系就會被壓得非常近,但是如果用廣角,與人物的距離就會被拉伸得很夸張。用中焦段呈現,能夠比較客觀地、不帶情緒地展現。
3、長焦鏡頭
長焦鏡頭焦距在85mm以上,UP 85mm、MP75mm、變焦45mm~250mm的長焦段,都是長焦的范疇,長焦配合大光圈更容易實現淺景深,讓畫面主題更加突出,可以強化人物的表情、神態、動作,增強畫面的儀式感、窺視感,壓縮縱深空間,主觀上放大注意力,橫向運動速度感更強,能過拉近觀眾與人物之間的心理距離。
以下三個鏡頭的對比,同樣的景別,但是使用焦段不同,呈現出來的感覺就完全不同。廣角鏡頭,會呈現更強的疏離感。但是用長焦鏡頭拍攝,會壓縮空間,在物理空間上會覺得鏡頭中的人物離我們很近,從而心理層面上也會覺得更近。
總結一下:
廣角鏡頭(35mm以下)(UP16mm 24mm)(MP18mm 25mm) 宏大、場面、氣勢、氛圍,更多的是對景物的表現,鏡頭畸變帶來的視覺張力可以夸大縱深空間、形成運動的速度感、拉遠人物心理距離。
中焦段鏡頭(40mm~70mm)(UP32mm 50mm)(MP35mm 50mm),更接近人眼的透視關系,產生的鏡頭畸變較小,可以形成較為客觀的視覺效果,敘事性強,相對應也會較多的用來拍攝一些中景鏡頭,體現主觀視角(不帶情緒)、人物關系、環境關系等等。
長焦鏡頭(85mm以上)(UP 85mm)(MP75mm)(變焦45mm~250mm的長焦端) ,可以強化人物(表情、神態、動作) ,長焦配合大光圈更容易實現淺景深,讓畫面主體突出,使得畫面的儀式感強,突出窺視感,可以壓縮縱深空間、放大主觀注意力主;橫向運動的速度感更強,能夠拉近人物心心理距離。
通常來講,焦段的正向使用,比較容易形成客觀的畫面呈現。比如用廣角鏡頭拍攝全景,用長焦鏡頭拍攝近景特寫等,形成的就是較為客觀感受。但是,焦段的反向使用,就會形成主觀表達。比如拿廣角拍攝近景甚至特寫,或者用長焦拍攝全景,就融合了創作者的主觀意圖。
這個畫面中,里昂和瑪婷達從地平線上逐漸走出,用的就是長焦全景,形成了儀式感。
我們甚至還碰到過用長焦拍遠景的情況,比如日升日落。拿長焦拍攝日升日落,太陽會被放得特別大,表達的就是主觀感受。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課堂的最后一句話,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攝影師舒服了,畫面一定不舒服。希望大家日后都能邁開腿跑起來,去尋找不同景別在不同焦段下產生的視覺張力,并運用到實際拍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