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 News
數字營銷領域最新動態與職場進階方法論課前導語
為了提升演員、編導、剪輯、攝像等視頻崗相關人員的工作技能,云銳商學院邀請具有多年行業經驗的楊望、吳輝、王耀立三位同事,為大家帶來以《玩“視”不恭-視頻達人C位出道計劃》為主題的一系列賦能培訓。
第一期,我們特邀北京視頻中心具有多年表演、導演、攝像等行業經驗的王耀立,帶來了一場主題為《大開“演”界》的內容分享。
講師介紹
主講師:王耀立
職務:云銳傳媒集團視頻中心攝影師
開 場
王耀立:
很多人好奇我作為一名攝像,為什么要給大家講述「大開演界」表演的內容呢?其實,在來云銳之前,我的主要身份是制片和導演,任職過成都開心麻花舞臺執行導演,也曾參與過多部文藝電影制作。
今天的課程,我將圍繞以下4個板塊和大家展開探討:
1、拍攝腳本
2、機位與鏡頭關系
3、語言節奏與重音
4、規定情境與交流
Part 1-拍攝腳本
短視頻拍攝腳本,主要指的是故事的發展大綱,是用來確定整個作品的主要發展方向和拍攝的具體細節的。主要包括:畫面的內容、景別、臺詞、拍攝方法和技巧等內容,根據具體化的需求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差異。
我們目前的短視頻腳本,相對來說還不太規范,整體感覺上也更接近于劇本。無論是演員和攝像,確認場景和道具的難度都比較高。大家寫拍攝腳本的時候,盡量寫詳細清晰一些會更好。
Part 2-機位與鏡頭關系
1、機位
機位指的就是攝影機所在的位置,在拍每個鏡頭的時候,演員要了解攝影機的位置,盡可能的把臉呈現在畫面里。
短視頻拍攝屬于鏡頭前表演。演員所有的表現都是通過鏡頭的畫面來記錄的,所以每個位置都要照顧鏡頭。由于拍攝現場環境限制,攝影師在現場要多找構圖,及時調整演員的位置,演員同樣需要配合攝像師找機位,而不是站在那里等著攝像師來拍攝。
??常見機位
攝像還要隨時隨地想著自己想表達的東西,怎么通過鏡頭去展現。這就涉及到演員的位置關系,比如正反打、過肩拍。就像是過肩,我們就要思考,肩膀給多少,怎么才能拍的更好等問題。
2、景別的應用
我們開看經常用到景別,遠景、全景、近景、中景、特寫。鏡頭由遠到近,節奏感越來越強。
??由上至下,由左至右依次是: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
遠景,故事的開端或新的場地會用到,主要強調人物所處的環境,從環境中大概能知道當時的時間和地點。
全景即人在畫面中占的比例少,主要強調人的肢體動作,和全身照差不多,環境成了一個背景。
拍視頻這些鏡頭經常來回切換,最常用的鏡頭還是中景。中景主要強調人的動作和表情,和半身照差不多。敘事階段基本都是中景完成。
近景主要強調人的表情,和證件照差不多,而特寫還包括主要強調人的局部,如臉、手、眼睛、嘴巴等, 還包括事物主體:手機、筆記等。
特寫在視頻中起強調內容作用。故事的高潮會用到1-2秒;用近景或特寫,對人物表現力的要求比較高。
3、鏡頭關系
鏡頭關系分為客觀鏡頭和主觀鏡頭。
客觀鏡頭又稱中立鏡頭,是短視頻拍攝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拍攝角度,攝像機作為旁觀者來捕捉周圍的場景。比如我看到前面兩個人在吵架,我的鏡頭角度就是客觀鏡頭。
主觀鏡頭指的是攝影機作為戲中人物動作的參與者去觀察周圍環境。攝影機鏡頭代表角色的眼睛,記錄角色所看到的景象。畫面用主觀鏡頭呈現時,演員和觀眾就像在聊天,演員說到“點擊視頻下方”的時候,我總會用主觀鏡頭對著他,他們可能就會問“你為什么要對著我?”
其實就是因為,當鏡頭從客觀變成主觀的時候,可以拉近與觀眾做一件的距離。在引導下載階段,我們只有用主觀鏡頭呼吁,才能高效地促成這單交易。
Part 3-語言節奏與重音
1、語言節奏
良好的語言節奏是我們現在比較欠缺的部分。不能掌握良好的語言節奏,演員說話就會比較平,沒有自己的特點和特色。我們看以下幾種語言節奏,分別要在什么情境下應用:
高亢型:聲音偏高,語氣昂揚,語勢上行,給人 以雄壯威武的感覺。比如類似“重要通知、重要通知”這種非常容易洗腦的配音,就可以用高亢型語言節奏。
舒緩型:說話從容舒暢,起伏不大,聲音適中, 是一種穩重、自然的表達方式。這種聲調比較適合年輕媽媽。她們把語氣聲調放緩,以有親和力的方式安利產品,給人的感覺是她在講述自己真實的經歷和感受,會更加有信服力和帶入感。
低沉型:聲音偏低偏慢,語氣壓抑,語勢多下行, 給人以莊重、沉悶的感覺。比如保險類廣告“因為病情籌不到錢,沒錢治病了怎么辦?“通常還會講話之前先嘆氣,加強下沉的感覺。
輕快型:明快清晰,多揚少抑,聽來不費力,讓 人感到活潑、流暢。日常對話中經常運用此型。短視頻廣告中,輸出“XXX語數雙科,18個寫作技巧”等賣點的時候,也常用輕快型語言節奏;
緊張型:語速較快,句中停頓較短,但聲音不一定高。用于須加以澄清的事實申辯和緊急情況等。一般用于辯解或者緊急情況發生的時候。比如突然接到緊急電話:“我是誰,我在哪里,你在哪里?”這種情況下,演員會加上自己的氣息,聲音比較急促。因為人緊張的時候呼吸是階段性的,這種氣息會把倉促緊張的情緒帶動起來。
凝重型:既不高亢,也不低沉,清晰沉穩,用于某些語重心長的說服教育和發表言論、抒發情感等。一般在保險類視頻中,運用這個語言節奏會更有說服力。比如說到“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钡染言捳Z時,用凝重語調,很多家里有孩子的家長就會下意識地覺得這句話說的就是自己。
2、語言重音
我們再來說一下語言重音。在語言表達中,為了實現表達目的,強調或突出某個詞、短語、甚至某個音節,稱為重音。理論上的重音在可能是常規意義上的語法重心。一般會集中在形容詞、動詞、謂語部分。比如說「美麗的天空、漂亮的天空」,形容詞部分我們的聲調就會加重。
重音分為語法重音和邏輯重音。在短視頻表演中,更多的是強調邏輯重音,即通過重音突出表達需求和思想,確定這種重音比較鮮明和有感染力。
比如:
我喜歡聽薛之謙的歌(強調“我”喜歡...... )
我喜歡聽薛之謙的歌(誰說我“不喜歡”? )
我喜歡聽薛之謙的歌(不喜歡“看”或“唱”,喜歡“聽”)
我喜歡聽薛之謙的歌(強調喜歡聽“薛之謙的歌”)
同樣一句話,重音放的不一樣,表達的意思也就不一樣。重音不是想放哪里放哪里,而是根據當下語境,把它添加在合適的位置。
Part 4-規定情境與交流
1、規定情境
無論是編導還是演員,規定情境都是我們目前最欠缺的部分。所謂規定情境,指的就是人物所面臨的各種情況,比如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 環境、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出場之前及此時此刻發生的事情等等, 概括起來稱做“規定情境”。
規定情境又分為外部情境和內部情境,外部情境指的就是劇本的事件,也就是劇本的情節、 格調,劇中生活的外部結構和基礎。這是演員創作所必須依據的一切客觀條件的概括,也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各種外因的根據。
內部情境指內在的人的精神生活情境,包括人的生活目標、意向、欲望、資質、思 想、情緒、情感特質、動機以及對待事物的態度等等,它包含了角色精神生活和心理狀態的所有內容。
我們假設一個場景:一個人氣喘吁吁的跑進來。他跑進來是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會發生這件事呢?前面的故事鋪墊,對演員的情緒和接下來的故事都擁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沒有前面的鋪墊,這個人的動作其實就是不成立的。因此,我們在構架腳本角色的時候,要把故事的來龍去脈,外部情境和內部情境,在腳本中交代清楚。
演員在拿到腳本那一刻,要做的第一件事其實是分析腳本。很多演員在拿到腳本之后,往往直接開演,但每個腳本都是一段故事,演員的臺詞和情緒在這段戲里是連貫的,既然出演了,我們就要把角色立住。所以,演員在創造角色的過程中,必先分析全劇及其規定情境。
編導在前期創作時,很喜歡扒本。別人的腳本怎么寫,我們連話術都照搬。其實這是不成立的,因為規定情境和人設不一樣,有些演員就說不出這樣的臺詞,最后使得視頻成片質量也不盡人意。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編導在創作前期,就要構思人物所處的環境、情況、人物關系、人物的精神生活和心理狀態(如 意向、欲望、動機、情感等),根據情境設定創作腳本。
有了規定情境,演員在實際表演中,可以根據本人的生活經驗和所見所聞,假設出人物“此時”“此地”所處的具體境況和特殊遭遇,以激發人物應有的自我感覺,從而進入良好的創作境界。
比如我飾演媽媽,但沒有到年齡,不知道當媽是什么感覺,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作為參考,假設這個角色在這個情境下的感受和思想,讓他們反射到自己身上,實現更好的情節演繹。
2、表演交流
我們再來聊聊表演交流。交流其實就是指劇中人物與人物之間語言、情感、行為動作等的相互傳遞、作用和影響,接收并反饋的過程。它不僅是片面的語言交流,還包括眼神、狀態、情緒等多個維度的交流。
交流分為演員自身的交流和人物與人物的交流。
· 演員自身的交流
演員自身的交流,即人物在行動中與自己的想法、感情之間的交流。首先演員要認清自我,在短視頻中往往會以獨白的形式出現。
我們在拍攝過程中,經常需要對手演員來為我們搭戲,但很多演員在搭戲的時候,因為畫面框不到自己,所以不會照顧畫面中演員的情緒,這是非常不對的。因為演戲不是單從表情演出來的,更應該從內而外抒發自己內心的感覺。比如一個人生氣,不管表情和眼神能夠體現出來,甚至抽搐呼吸都要跟上的。
人在不同狀態下說話都是有呼吸的。比如口播時呼吸,很多人會一吸一抬頭,這種方法會導致氣上提,沉不下來,抬頭的時候鼻孔也會很明顯,導致動作很難看。正確的方法是讓呼吸下沉,吸到小腹,小腹位置正常呼吸,肩膀是不動的,這樣氣息才夠穩。
還有演哭戲,正常情況下用借代法,想象與你有關的事情,但把這件事與角色關聯起來是非常困難的。有個技巧可以分享給大家:先把眼睛閉上,然后再睜開,讓眼睛集中看中間,刺激內眼瞼,讓眼睛感受到酸痛后,很快就能哭出來。這個時候,一定要加上自己的呼吸。
人在感受難受以后,氣息會慢慢往上,然后下沉,然后再慢慢往上走,身體會跟著抖動,一般20~30秒之后,難受的感覺就會上來。因此,在表演哭戲的時候,一定要給演員一定的空間,讓演員慢慢找感覺。
·人物與人物之間的交流
再說說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人物與人物之間的交流是在相互中進行的, 也可以叫做相互行動。主要指在想法、感情、目的和欲望上的相互作用。人與人交流最常見的比如聊天,其實都是為了促成一個目的:兩個哥們見面,說晚上吃啥去呀,接下來基本是要發生一件開心的事兒,這就是他們的狀態表達出來的。所以交流一定會相互給予反饋。
人物除了與自身交流,與人物交流,還要與鏡頭前的觀眾交流,所以我們在口播的時候,一定要明確交流的對象是誰。
比如拍教育的口播視頻,面對的對象可能會是30歲左右的媽媽,我們需要模擬資深老師、同齡媽媽的講話狀態,讓她感同身受。所以,我們在和鏡頭前的觀眾交流的時候,要努力和鏡頭前的「他」互動,雖然「他」沒有給我們直接反饋,但我們是能感覺到的。
最后強調一下動作反饋。臺下的人聽我講話,在我說一件事大家表示認同,我隨時跟著點頭示意,并說這件事特別好的時候,大家就會確信這件事就是這樣。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是因為用我的表情和動作表達了贊美的感覺,并且用動作拉近了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這就是動作反饋的魅力。
口播的時候,很多演員因為手部不動,導致整體表演看起來比較刻板,刻板就會導致和觀眾之間的距離比較疏遠,不能使廣告形成很強大的說服力。所以,我們要學會用肢體語言和觀眾傳遞互動交流的感覺。
很多演員在表演中會遇到手勢不知道怎么做的困擾,這是因為心里沒有支撐,人設立不住。我的建議就是:當做到左手在下,右手在上肢體表達時,一只手作支撐,另外一只手做反饋,將會形成更強的代入感,會看起來比較自然??傮w來說,沒有什么特定動作一定是對的,我們根據實際的語言情境,自然表達就夠了。
這節課就講到這里,非常感謝大家的聆聽,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