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 News
數字營銷領域最新動態與職場進階方法論導語:
作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互聯網廣告公司,云銳傳媒集團擁有一支無論人員還是場景配備都十分高精尖的視頻營銷團隊。為了進一步提高團隊拍攝精湛度,更好地為客戶提供視頻營銷服務,我們特別邀請云銳傳媒集團視頻中心藝術總監楊望先生,舉辦了主題為「感受視聽語言的魅力」線上課程分享。
以下為課程分享第二彈,與你共享~
01開場
楊望:
大家好,上一次通過《寄生蟲》這部電影,和大家分享了視聽語言的秘密以及攝影基礎知識。這次,我們同樣會以分析經典片和咱們自主拍攝的片子為主,向大家傳輸更多實戰拍攝經驗。
02《另一只鞋》的視聽語言魅力
上次課程說到了四種視聽語言,即通過眼睛以及耳朵所所能接收到的信息量,利用一定語法構成某種語言形式。但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部基本上沒有對白的微電影——《另一只鞋》。這部微電影里基本上沒有對白,甚至連最基本的語言符號都去掉了。但正是因為沒有對白,所以它在視聽語言表達上更為經典。
這部片子帶片尾字幕共四分鐘,是經典的三幕劇結構。第一部分窮孩子發現鞋子是第一幕,第一幕主要交代了整體人物背景;第二,通過交代背景以及孩子的視線引出故事的主要道具,就是這雙鞋,然后通過這雙鞋引出人物心理活動,最后他追逐火車, 整部戲走向高潮,大家看到結局。
△《另一只鞋》
01戲劇來源于生活
片子以真實的故事為題材,故事中的人物原型就是印度偉大領袖甘地。如果我們要還原偉人真實故事,會涉及到特型演員、歷史背景等諸多限制因素。因此,拍這樣一個故事其實非常難。
這部微電影雖然甘地的真實故事為原型,但作者從一個偉人的故事里吸取了這個故事的精華,并將它移植到兩個不同階層的小孩身上,我認為做得非常巧妙。戲劇來源于生活,我們做劇本的時候也可以去微博搜集一些故事,或者日??吹胶霉适戮头窒淼饺豪?。
再看這部微電影,故事原型是甘地坐上火車時,一只腳被火車門夾了一下,鞋掉在了車下?;疖囬_動后,他索性脫下另一只鞋,毫不猶豫仍向掉第一只鞋的地方。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說,“如果一個窮人正好經過那里,就可以撿到一雙鞋,這雙鞋或許對他很有用呢!”
《另一只鞋》的作者將這個故事移植到兩個不同階層的小孩身上。首先富孩子,不會因為自己生活條件富裕就有更強的優越感,而是能把自己本身沒有的東西分享出去。其次,窮孩子也不會因為自己身處市儈而擁有扭曲的占有欲,他懂得撿到東西要物歸原主。作者將原型故事中的內核移植到兩個階層身上,加劇了矛盾的對立性。
所以說,無戲劇不沖突并非指的是大家斗毆,而是戲劇沖突?!读硪恢恍纷髡邔⒐适录藿釉賰蓚€階層的孩子身上,本身就形成了強烈的戲劇沖突。其次,這個兩個階層的代表是兩個孩子而非大人,是因為普遍而言,大家對孩子的寬容度最高;而且,孩子的天真無邪本身就是初心本源的代表。所以,小孩的形象與大人性比更具包容力,這就是這部片子改編的巧妙之處。
在我們日常工作中,編導每天都需要創作大量的腳本,如何從故事原型中提煉出核心內容,并將它改編安排到一些合適的角色身上,是極具參考價值的。
02視聽語言的秘密
接下來,我們講講視聽語言。電影開場第一個鏡頭,出現的是一個古老的鐘以及鐘表。在埃及,這兩個道具很有代表意義,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火車站。我們平常拍片子時,經常遇到幾個不同的組在搶場景,搶不過來的時候怎么辦?我認為你可以犧牲一下自己的場景,把原本需要全景的鏡頭給切換成近景特寫鏡頭。
近景特寫鏡頭怎么展現?
就拿醫院場景來舉例。醫院的場景很簡單,找一面白墻,然后在人物背景后面,讓吊瓶的管子延伸下來,這樣大家一看就知道“ 奧,這是在醫院?!?/p>
用有代表性的道具展現場景,其實還有一個懸意。因為后面窮孩子是在追趕時間,時間在電影里串聯著人物內心變化。窮孩子內心變化,其實就是是隨著時間而推移的。比如最開始撿到鞋子,內心很猶豫,但火車駛離帶來時間上的緊迫感,促使他追趕時間把鞋子送還給富孩子。這里的道具特寫除了具備場景意義,還具備點題意義。
片子的第二個鏡頭也就是進入主題后的第一個鏡頭。為什么這么展現呢?因為這是一個主題和鞋有關的故事。所以第一個正式鏡頭,作者就拍攝了一堆各式各樣的鞋子,而不是用人物的衣著來點題。
緊接著,鏡頭給到站臺,因為他鞋子壞了,只能坐到那邊。這個動作的巧妙之處就在于,看起來像是演員自己演出來的。但事實上,這絕對是導演安排的。為什么要這么安排?就是為了讓鏡頭傳達足夠的信息量。
首先第一個信息量:通過低角度視角揭示主題,小孩一瘸一拐進來,處理腳上的鞋子時,紙巾不經意間掉出來。這個看似不經意間的動作,成功揭示小男孩在車站賣紙巾的身份。但導演不是一下子傳遞這么多信息的,而是一步步揭示。通過制造懸念,讓人一直不停地看下去。
鏡頭跟著小孩的腳步往縱深處走,我們漸漸能看到小孩全貌,知道這就是片子的主人公。鏡頭繼續向前推進,推到人物視覺上的固定焦段,由遠及近。當我們要走入一個人物內心時,推鏡頭走入人物世界,是非常實用的方式。
比如剛才的前景就是小孩的腳,它其實就是整個畫面構圖的主題,它往縱深方向走,鏡頭緩推穿過一堆腳,推到人物身上,就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是一個普通的正反打。
小男孩接著修鞋,但鏡頭在不經意間又緩緩向前推進了一點,但這個鏡頭的景別和剛才的鏡頭已經不一樣了。剛才是小孩全景,如今變成中景。雖然用了一個切的鏡頭,但人物變大了。
景別越小,人物越大,這就是小景別的作用。相反地,景別越大人物越小。大和小在這個意義上來講,其實更多指的是與人物無關的元素,與人物無關的元素越大,就叫大景別,相反則叫小景別。大景別慢慢推進變成小景別,同樣擁有走進人物內心的作用。
接著向后看,是小孩中景推進到小孩近景的鏡頭,我們看到窮小孩在修理自己的鞋。這時候,鏡頭反推,一雙嶄新的高級皮鞋出現在畫面中,戲劇沖突感的張力就這么出來了。導演在這里其實也制造了一個懸念,就像饑餓的人突然看到食物,大家都會知道接下來肯定會有故事發生,這就是懸念。并非是懸疑片才需要制造懸念,所有的片子想要吸引大家看下去,必須不停地制造懸念與沖突。
如何營造共鳴感?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看到剛才這場戲,我們總是能夠產生共鳴感,好像能夠走進小男孩的內心,特別能體會他看到鞋子一剎那的感覺。這種沉浸感是怎么營造出來的呢?
首先,他運用反打方式,通過男孩的眼睛以及他眼睛能看到的東西,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在富孩子的鞋上,把觀眾帶入人物內心。因此,視聽語言的營造,并非是一場戲的鏡頭拍得越多越好,而是每一個鏡頭都精準呈現想表達的內容。
我們接著向下看。之前小孩子從邊上走過,鏡頭跟著鞋子走,更多地是一種客觀真實的表達,但現在這個鏡頭,窮孩子走到遠處的椅子邊上并坐下來,導演反而用了一個小景別鏡頭把鞋子放得越來越大。其實這里,鏡頭展現的就已經不是客觀事實了,而是主觀真實。
那么,這個主觀真實到底是誰的?首先是小孩子內心世界的主觀展現,其次也是導演的主觀展現,導演想讓觀眾與主人公產生情感共鳴。我們再來看這一組正反打鏡頭,小孩的景別越來越小,其中一個鏡頭已經算得上是大特寫,鞋子的鏡頭景別也比之前更小,如此就基本上形成了人與鞋的對話。
剛才講的是主觀真實,現在回到客觀真實??陀^真實展現上,導演運用了兩個手段:一是鏡頭景別的變化。比如從主觀真實回到客觀真實的時候,大特寫鏡頭跳到近景。你看這個開場的場景,就既交代了地點,同時充當著重要道具。
還有就是第一個場景的鈴鐺響了,表示火車即將出站,這里的鈴聲也充當著將人們從主觀世界拉回客觀世界的作用。
大家或許已經發現,我已經開始講聲音了。電影開場時是嘈雜的聲音。但你有沒有發現這個音樂是從什么開始的?孩子坐下來的時候,音樂起,嘈雜聲慢慢變大,隨著鏡頭向前推,嘈雜聲漸漸消失。
為何說視聽語言的視和聽是高度配合的?
以這部電影為例,主人公進入時,觀眾需要慢慢走入主人公內心。聲音就由客觀的嘈雜聲,變成主觀音樂,通過音樂不知不覺中把觀眾帶入人物內心。為什么?其實就是因為線性音樂,可以把人帶入客觀真實的世界。
而且,大家可以再注意一下,我們剛才看到的鏡頭基本上都是四平八穩的,但接下來進入客觀真實世界時,整個拍攝方式都變了,除了嘈雜聲加入進來,導演還用一個紀實感特別強的鏡頭把觀眾帶入進當時的情境,很好地展現了火車站的狀態。
導演在鏡頭上使用了紀實感比較強的手持攝影,展現出火車站人們匆匆忙忙趕時間上車的擁擠狀態。畫面中晃動的鏡頭,不僅可以體現繁忙狀態,還可以破節奏。紀實鏡頭與聲音的視聽語言組合,可以幫助導演達到他的表達目的。
除了用聲音,我們想要重點體現的情節,也可以通過特寫來表現。這部微電影中,鞋子就是需要用特寫體現的情節。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是全景掉一只鞋子的話,我們可能都不一定能注意到。這屬于比較常用的技術手段,希望大家能夠運用起來。
咱們繼續講聲音,第一段戲由一段嘈雜聲過渡為音樂聲,在音樂聲中,孩子發現這雙鞋,緊接著又通過一段嘈雜聲,把主觀世界拉回至客觀世界。接下來,導演去掉了一些聲音,把真實的聲音放大了。這個時候,現場應該有很多聲音,但是導演只留下了音樂聲和火車況且況且聲。這種聲音其實就是小孩的內心,他通過把客觀世界抽離出來的聲音放大,展現孩子的心聲。
這時候孩子內心世界應該是:火車開走了,自己到底要不要將這只鞋據為己有,畢竟自己的另一只鞋已經壞了,演員的表情是掙扎猶豫的,也恰好展現內心的掙扎。
上一堂課,我曾和大家提到不要讓演員去硬演,視聽語言有很多輔助手段,可以讓演員的表演顯得更高級,利用聽覺就是很好的方式。這部微電影就通過火車的轟鳴聲和車輪況且況且遠走的聲音,體現出小孩內心世界的掙扎狀態。
我們再來看下一個轉移焦點的鏡頭。這個鏡頭中,這只鞋子第一次與小孩同框。導演運用了一個夸張的視覺效果來展現:畫面中,小孩子在遠處蜷縮在鏡頭的角落,將近1/3的鏡頭的畫面的面積給了這只鞋。我個人認為,這個鏡頭特別有儀式感。它的儀式感體現在這只鞋在小孩心中的神圣感。
這種神圣感在小孩的表演中我們也能看出來——他用雙手畢恭畢敬地端起了這只鞋子,演員的表演很好地詮釋了這只鞋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這里展現的就是演員表演細節的作用。
如果孩子是隨手把鞋子拿起來,這個狀態就不對了。還有剛才提到的利用火車車輪滾滾,隱喻孩子內心掙扎的狀態。這里還包括一種人物光影的變化,現在人物處于陰暗中,但下一個鏡頭大家臉上有光了。在客觀世界里,火車駛來擋住了陽光,后來火車開走了,這束光照在了他的臉上。導演刻意安排客觀世界的光線變化,很好地體現了人物內心的變化。
我們接下來看追車這場戲,這時候小孩氣喘吁吁的聲音加入和車輪況且況且的節奏碰撞在一起,追趕的感覺就體現出來了。至此,聲音敘事結束。
最后這場戲,更多的考驗的是剪輯師的功力。我猜測這場戲在前期拍攝時,拍的其實是一個普通的正反打,但他們用不同焦段的鏡頭拍了好多遍,有全景、中景、特寫。剪輯師將這些正反打素材組合在一起,剪出很高級的正反打。
剛開始,小孩追車的時候展現的是兩個小孩中全景,鏡頭切到窮人家孩子時變成了特寫,切回到則還是格局更大的中全景。
巧妙的景別怎么來切呢?
前面那段戲需要觀眾將視覺的重點放在窮人家孩子身上,進入窮孩子的內心世界。因此,這時候整個畫面的視覺重點在窮人家孩子身上,導演把特寫鏡頭給了窮人家孩子。
我們再看這個比較客觀的鏡頭,因為攝影機是在火車上,小孩就自然而言地從一個特寫的景別變成了全景。隨著鞋子扔進來,視覺的重心開始從窮孩子身上往富孩子身上轉,剛在富孩子一直是中全景,現在已經變成了近景。
這個時候,兩個人物雖然沒有在一起,但這個時候他們的關系已經對等了。雖然兩個孩子之間的空間距離越來越遠,但孩子們之間純潔、分享與不占有的心靈是在一起,兩個人的心靈是接近的,所以這個時候出現兩個近景特寫。緊接著,畫面轉回客觀世界,剪輯師通過兩個近景對接,讓視覺過渡得更舒服。
因此,不同的景別對接,要以你想要觀眾進入的人物內心以及故事中心為關鍵點/剪輯依據,進行視頻剪輯。
03實戰案例剖析
接下來,我們進入互動環節,分析一下大家拍過的典型視頻案例。
01《老公不靠譜篇》
第一個片子主要講兩點:首先前期如果需要制造緊張矛盾沖突的氛圍,要讓鏡頭更晃一點,如果選擇廣角鏡頭是晃不起來的,需要晃動時選用中長焦段會更好。其次,在剪輯時,因為短視頻時長限制,我們的很多情節和鏡頭會被刪減,但哪些細節是不能刪的呢?
△《老公不靠譜篇》
看這個保險行業的廣告片,前期拍攝時,我們當時給演員設計了一個由站著到蹲下來的走位,為什么要有這么一個動作呢?
其實就是為了體現片子人文關懷正能量的主題。我們看畫面中,一個人站著一個人坐著兩個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當保險員由站著的狀態蹲下來,兩個主要人物的心理距離就拉近了,所以由站到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
后期剪輯的時候,寧肯刪減其他鏡頭卡時長,都不要刪減能體現重要情節的鏡頭,因為細節鏡頭承擔著將觀眾帶入情境的作用,如果細節全都被剪沒了,這些細節的作用就會減分,也許觀眾不會真正發現,但片子的代入作用會減弱。
大家再來看這段正反打,最開始拍攝兩人都采用的中景景別拍攝,緊接著剛才中景變成近景。通過景別變化,兩個人的內心距離就拉近了。
02《誤會篇》
我們再來看第二個跑量視頻,這個視頻我主要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場景。整個片子無論場景還原度還是演員表演的真實性都非常高。
△《誤會篇》
第一個鏡頭:通過典型的道具作為前景,真實還原農村生活狀態;其次,導演為演員安排的動作也非常地原生態,通過一個動作觀眾立刻就被代入到情境中。
片子中這只一直叫的狗,也會讓整支片子變得更加生動和原生態。因為農村里養的狗,其實就是看家護院用的。當陌生人進來時,狗叫聲會讓整個情境的生活氣息更加濃郁。這種代入感和氛圍,就是通過細節營造出來的。如果說這條片子能塑造得更好,我們還可以這么操作:狗出現在鏡頭中之后,狗的聲音可以一直持續下去,背景里有狗叫聲會更好。
還要注意的是,與橫屏拍攝相比豎屏在拍攝場景時局限更高,所以我們需要把場景安排得更加巧妙,否則場景里的細節很難呈現。交代故事背景時,我們要選擇松一點的景別,剛才說到的用大景別鏡頭就既能展現人物的主題,又能體現背景。
比如這個老人家出現的鏡頭,如果是橫屏呈現,背景信息量能露出得非常豐富,但因為豎屏局限,背景空間只有一小塊,所以在背景安排上的構圖需要做得更考究。這個鏡頭信息就呈現得非常完整:背景里的棚子、樹,以及邊上這些農村特有的元素都在里面。如果這個鏡頭選擇信息流拍攝常用的正反打對切,那么這趟農村就相當于白去了。
今天的內容就講到這里,大家有任何問題都能隨時向我提問,謝謝~